“鼓浪文兴”中文拔尖基地读书会 | 杨望龙:引读《汉语》(十四)

文章出处: 发布时间:2023年12月19日 访问次数:

2023年12月10日19:30-21:30,2021级中文拔尖班在线上开展读书会第十四次活动。本次活动杨望龙老师主持,唐梓欣与王晨宇同学领读,李茜、孙梦瑶、周柯霏与芦豪等同学参与讨论,研读内容为罗杰瑞《汉语》第3章第5节、第6节、第7节(上)。

第5节“汉代以后文字的发展”。楷书在后汉开始定形,笔画更加规则,书写更加便利,至王羲之时代已经成熟。到了南北朝,楷书取代隶书,成为正式字体,一直延续至今。“章草”在汉代以后发展为所谓的“今草”,连笔更多,更加简化,变得更加难懂,降低了实用性。另一种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“行书”发展起来,既具有草书的特点,但同时基本保持了楷书的字形。相对于楷书而言,它的字形不那么固定。

第6节“汉字的字数”。汉朝以后汉字大量增多。早期有些字对应多个词,后来才加上形旁或声旁分化词义。商朝末年预计大约四五千字,东汉《说文解字》收9353字;北宋《集韵》收53525字。字数的激增主要是因为文化传统不断累积,古书中的字即使不再使用也会保留在字典中。还有一些口语、方言、外来词进入了共同语。异体字的增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。因为没有严格规范,异体字得以长期存在。然而在各个时代,日常使用的字只有几千个。从周至汉初的十三经有6544字。20世纪60年高中教育水平的中国平均掌握3500-4000字,《毛泽东选集》只用了2981字。针对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的统计显示,1972个字用于包含五个或更多字的复合词,有1094个汉字用于包含两个到四个字的复合词,所有用到的汉字是3066个。一般文化水平的中国人能认识、使用3000-4000字。

第7节“汉字的适应性”。在汉语发展过程中,人们需要用过去的汉字记录当代的词,在这个过程中,有些词沿用古今意义相同的字;有些词使用过去有好几个字形的字,最后有一种确定下来;有些词使用与其语义、语音都不相关的字;还有些词使用造新字,如“筷”“赶”。除了标准字体之外,地方方言为满足需要也创造了许多方言字。汉字不断地调整适应,并非一成不变,这也是它能长久使用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
图/文:芦豪


Copyright© 2023  葫芦娃官网在线入口2022(集团)有限公司  版权所有   闽ICP备05005471号   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   地址: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葫芦娃官网在线入口2022